成长课201: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靠的是方法和技巧
题记:
坚持一日阅读一书,一日一篇读书笔记。
内化为骨血,外显为实践,是为知行合一。
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同步同频读书笔记。
每日成长1%,日日精进,功不唐捐。
广告人·地产人·读书人
摘自《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郝培强(程序员、Blogger)
◆ 「自序」每个人都是超级英雄
>>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我们的伟业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持续地改变自己,push(推动)自己到新的limit(限度),寻找并扩展自己的边界,而改变世界这样的小事情,只是我们前进中的副产品而已。
◆ 技术总监Sycx的故事
>> Sycx和我的前妻还有我自己,都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我前妻初中没毕业,我的技术总监来自一个烂大学,我自己做的第一份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办公室里,趴在地上帮同事把踢掉的网线接上。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点都是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激情的事情的时候,不需要别人监督,不需要别人指导,乐于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我们虽然不是传统成功学意义上的成功,但是都做出了一些自己和外人不敢想象的伟业。这就是我认为的成功。我觉得大多数人的条件跟我们其实差异不大,都有机会获得自己的成功,问题是能不能走上一条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路。
◆ 那些人和那些平台,我所记得的冯大辉的故事
>> 在当时的blog圈子里面,技术blog里最早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个是竹笋炒肉、车东的blog,还有冯大辉的DBA notes。后来出现的blog越来越多,竹笋炒肉因为某些原因不再继续更新了,我也认识了更多的人,看了更多的文章,不过车东和大辉的文章仍旧是看得最多的。
>> 我和霍炬也一直喜欢写文章,也都偶有一两篇广泛传颂的文章,那时候喝酒撸串的时候,经常纵论天下英雄,谁的blog写得最好。霍炬经常说某某某,我则经常说冯大辉。大多数人写blog,都没有章法,好的时候天纵英才,恣意奔放,但是不能持续更新,也不能保持质量稳定。而从我的观察来看,冯大辉做事情是有章法的。他可以保持非常高的更新频率、聚焦,以及内容的质量,这样做事情效果非常惊人。
>> 在微博的时代,冯大辉的粉丝量是技术圈里面最大的,微信公众号也是,这说明他做事情越来越成熟,在微信公众号领域发布的小道消息甚至成了一面旗帜,是其他很多公众号一个主要的流量来源。
◆ 机会有时候不是给那些最精明的人的
>> 我时常想,我们也许应该不要那么精明,多关注关注自己真正关注的东西吧,运气反而也许会好。其实我这两年也是如此,不再想浮华的东西,不再想一飞冲天,一点一点地理顺公司的事情,改变自己的心态,一点一点写文章,一篇一篇写。看起来越来越傻,越来越不精明,却越过越顺当,好运时刻围绕。
◆ 我永远年轻,你们很多人却已经老了
>> 前两天跟一个新朋友在星巴克喝茶聊天,他讲到他老婆的一个女性朋友,七〇后,高学历,留过洋,但是30多岁以后,因为工作在国企,就变得非常的不敏锐,也没有好奇心,不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买了iPhone,上面只安装了微信,连下个别的App玩的心思都没有。这是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定义的老了。失去了对世界的探索之心,努力求稳,求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而年轻是什么呢?是永远积极向上,挑战自己,对世界继续充满好奇,希望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充实,同时充满新鲜感。
◆ 坚持本心,但不要惧怕任何其他的改变
>> 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给你最大的快乐?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让你感到你在活着?
>> 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习惯定义了我们。这实在是大大地低估了人类的伟大。定义我们的永远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我们希望留给这个世界的精神遗产。
>> 这时代太容易吃饱穿暖,所以也就太容易沉沦,变成每日酒足饭饱的废物。我们需要对抗衰老,对抗无聊,对抗自己的懒惰和沉沦。
◆ 尽可能地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 只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能满足自己心底的欲望。即使并不知道何时生命会结束,你仍然要把计划制订到未来,依然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只有这样带着希望活下去,你才能感受到每一天都是活得真实而充实的。
>> 《好好先生》(Yes Man)这部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The world is a playground.You know that when you are a kid but somewhere along the way, everyone for gets it.”(小时候我们都知道世界是个游乐场,但是等我们长大后,却把这点忘记了。)
>> 这部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傻励志的娱乐片,确实深深地击中了我,每次看都让我警醒,问自己,我是怎么从一个青葱的少年,变成一个暮气沉沉的大叔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丧失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敢放声大笑?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敢对别人说心事,孤独地躲在假面背后?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相信“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 我是怎么学英语的,四级没过如何突破听说读写
>>其实按照中国人的标准、老外的标准,我的英语都还差得很远。我觉得我自己听说读写都突破了的意思是,在我需要的领域,这四样能力都足够了,而且走上了可不断改进的道路。起来说,我的学习方法要点有几个:
1.硬学。看不懂的美剧硬看,听不懂的Podcast硬听,看不懂的书硬看,聊不清楚的老外硬聊,写不好的英文文章硬写。
2.循序渐进。虽然是硬学,一开始绝对由浅入深,让自己时刻都有成就感。
3.追求最大的材料量。循序渐进的目的是一直都没有挫折感,所以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去看美剧(至少上千小时),去听Podcast(几百小时了),去跟老外扯淡,去写文章。
4.逐步改进,慢慢地从学语言本身,进化到学文化,学跟世界交流。这个过程越深入,学习的动力越足。
5.不急躁,不冒进,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看美剧突破用了半年,但是一直看到现在。听Podcast突破用了一个月。口语用了几个月,写作用了几个月。听起来很浪费时间,但是几年以后,从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去看,觉得自己花的时间并不多,很少,很值得。
6.保持快乐,所以可以坚持做终身学习。我的英语水平高吗?比以前高了很多。足够高吗?不够高。但是我可以自傲的是,现在我的英语学习是终身学习,你比我高,没关系,大多数人的学习速度没我快,而且不像我不停地在学习,总有一天超过你。(当然最关键的永远是追求每日超越昨天的自己。)
>> 开始我学英语也有些其他的目的,但是慢慢地发现了美剧之美,发现了英文书之广博,以及与我们现有世界观的差异,我就没有其他学习的目的了,考不考得上雅思不在乎了,我就是需要英语作为我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而已。后面学英语最快的阶段,其实我不是在学英语,我在学习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我感兴趣的方面而已。一切痛苦都不是痛苦,一切辛苦也都是快乐,我用一页查8~9个单词,10多分钟看2~3页的速度看完了《大争论》以后,没有觉得任何痛苦,只有得道一般的快乐。
◆ 掌握“学习曲线”,享受终身学习
>> 什么叫作“学习曲线”?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能力。
>> 在任何环境中我们都可以观察,我认为在任何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终身学习者只能占1%。我的结论是,由于你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秒杀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你的同侪。终身学习者是没有极限的。
>> 刚进入一个项目的时候,学习曲线要平,可怕的平。
>> 我觉得学习曲线一开始可以比较平,但是当你对一个东西了解了以后,到后面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会学习的人在一开始都是非常慢的,再给自己设定基准,基于自己正反馈的空间,并且永远不会把自己控制得太狠,让自己一下子崩溃掉。
◆ 锻炼你的大脑
>> 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觉得难受,你的大脑就在进化;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觉得轻松,你就都是在使用你的习惯。
>> 习惯有三个要素——触发条件、流程和奖励。
◆ 二手知识的问题
>> 读一本书是要了解它的精髓,明白作者的心思,明白为什么这么写,学会一些思维方式、方法论或者一种思想感情,而不是会背几个段落。
>> 我对所有我喜欢的书,就是一个建议,请去看原书,如果我的评价吸引你了,请你看原书,我能告诉你的,只是那本书的一点点信息,而且是经过我传播的、走了样的信息。这本书到底好还是坏,你会有你的内心感受的,那是最关键的。
◆ 学思关系以及阅读中的模型和数据
>> 合理的看书方法是,看一本书,然后吸收消化它,变成自己的理论,去验证它。同时,不断地吸收不同人的观点,观察世界,产生新的疑问,自己进行一定的思考,寻找合适的书、理论和牛人,去试图解决这些疑问,然后试图发展这些理论方法,循环往复。
◆ 理性地设定目标
>> 终身学习者,是不可阻挡的力量,他们的特点就是永远都在学习,永远都在成长。从目标制定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第一个结论就是,不要给自己一个太容易实现的远期目标。或者说,远期目标要尽可能地伟大,不可达到。或者,达到后,马上找一个更伟大的。远期目标应该是北极星,它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而是为了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我们再说近期目标,近期目标一定要是可以达到的。每完成一个近期目标就是一个成就,就是一个milestone(里程碑)。近期目标存在的价值是寻找前进方向的最佳路径。
>> 很多人经常遭受挫折,不是因为他的心理素质有问题,也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举个例子,我经常发现一些遇到挫折的初学者,问题出在短期目标太过宏大。
>> 比如有人跟我说,Tiny老师,我花了3天还没把《iOS编程入门》看完,我是不是太笨了。对,你太笨了,你笨的地方不在于你理解能力差,而在于你以为聪明人就能在3天内看完一本技术书。谁也做不到的,做不到,并没有什么可挫折的。再或者说,假设一个牛人可以在3天内看完这本书,而你用了30天,但是,如果你们的吸收程度是一样的话,他只是看得快而已,在做工作上,也不会比你强多少。当然,这也是急躁造成的一种问题。
>> 学(做)任何一个有难度的东西,我们应该首先设置一个非常小的短期目标,比如写一个Hello, world(“你好,世界”,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程序)。通过实现这个短期目标获得成就感,走入正向循环。然后一点一点地给自己提升难度,一点一点地增加挑战。这样做的好处是,你永远在正向循环之中,永远有成就感,不会觉得疲倦,也不会有挫折感,而且只要你在每次循环后都追寻一个更高的目标,你的学习速度是先慢而后快的。后面你的加速会吓到别人,做对了你的学习曲线应该是一个二次函数,后期增长非常惊人。
>> 简单地说,结论是,短期目标一开始要足够低,低到无以复加,然后慢慢提升,慢慢提升,追求在整个提升过程中,始终保持每一个短期目标都可达成,从而进入长效的正向循环之中,追求“乐学”和先慢后快的加速度运动过程。
◆ 追求积累的力量
>> 希望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讲清楚,我们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我们应该怎么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但是,仍旧需要一遍一遍着重的是,这里没有任何捷径,我不知道任何捷径,我也不相信任何捷径。我想讲的是方法论,我希望找到可以让我们尽力发挥我们本身能力的方法论,但是没有一个方法论可以代替努力本身。
>> 年轻的时候,我以为成功是一个结果,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毕生追求的目标。然而,最近几年我才明白,成功只是完善自己道路上的一个过程,没有尽头,爬上了一座高山,还有另外一座高山在等你。每一次获得成功之前,都无比重要,获得之后,无非就是一个廉价的回忆而已,追求的是自己的不断改善,这才是无尽的旅程。
◆ 读书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
>> 一个人如果不在乎自己的时间的价值,就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只能把生命浪费掉。
>> 我读书非常快,因为看任何一本书我都不求甚解。目的有两个。第一,快速建立索引。
>> 有很多书的内容是需要实践配合的,比如一本技术书,里面讲到了一个算法,我往往只会非常简单地看一下,然后就略过。等到我需要用这个算法的时候,我能知道哪本书里面提到,就能了。用的时候,我找到这本书仔细阅读,实践一下,验证一下,这样的理解比认认真真地看这个章节10遍效果还好。有的书,本来就太庞杂,你阅读的意义就不在于每个细节都懂,还是在于需要用的时候可以找到。第二,如果一本书足够好,不用担心一遍读不懂,或者说汲取不了全部营养。有很多书,我是会翻来覆去读很多遍的,所以第一遍甚至前几遍都无须太 过认真,可以追求效率,可以追求迅速了解大局,而不是在细节上花太多的时间。快速阅读的好处是可以提升阅读量,比如在提升某个比较艰深领域知识的时候,我习惯的方式不是花时间选一本最经典的书,而是买最经典的4~5本,甚至买10本,然后全部快速阅读,用自己的阅读体会找到不同书的不同侧重点,相互印证,获得更快和更全面的信息。
◆ 时间和节奏的力量
>> 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紧张。但是,核心问题也不是时间本身,而是你能不能掌握到节约时间的工作方法。
>> 但是,我认为的节约时间的工作方法不是戒掉朋友圈,戒掉微博,而是学会掌握节奏。什么是节奏呢?就是做事情有规律有计划。
>> 当你没有计划性、没有规律性地做事情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保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投入了足够多的时间,而有节奏的人,时间是他最好的朋友。
>> 当你学会每天都花固定的时间做一点点改进自己的事情,一年时间,你的改进就非常惊人。而同时你会明白,这样人生才不会荒废,对吧?
>> 活到36岁,人生突然开阔,就是因为我发现我可以用节奏和时间来攻克一切难题,突然觉得自己变成潜力股,无比快乐。
◆ 不要被你受的教育所束缚
>>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出来的学生不够有本事,而是大多数人经过了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以后,只相信这么一种学习方式,相信自己只能在老师的教导下,在纪律严格的课堂上才能学会知识,而且认为这样的学习非常困难。
◆ PART 3 前行的力量
>> 我可以接受我自己沉沦一天、两天、三天,我绝对不接受我自己一直沉沦,我还没死,我不会停止前进,你们呢?
◆ 比你聪明的大多数也比你勤奋,你看不到的东西不代表没有发生过
>> 年纪增长的过程在最近几年对我来说就是内心越来越平和的一个过程,我越来越相信,虽然有家世、机遇、天赋等等的扰动,但是到底能否成功,更多的是看你是否努力,是否可以承压,是否可以不断地学习。
◆ 工作方法篇:任务分解
>> 我相信所有厉害的人最主要的素质不是智商高,而是有系统的工作学习方法,或者说做事情有章法。
>> 当一个任务很小,随便就搞定的时候,你容易有一个错觉:这个世界是靠智商的。但是这个世界总有太多复杂的任务,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靠拍脑袋解决。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方法的价值。
>> 工作方法里面,我觉得最关键的一条就叫作任务分解。如果不做分解的话,没人能解决超级复杂的问题。卓越的人是擅于分解问题的,如果你不分解问题,你也不可能去理解一个问题,不可能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计划调度。
◆ 为什么有些人用一年时间获得了你十年的工作经验?
>>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人跑去问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经验了,为什么您还不给我涨薪水呢?”老板回答说:“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呢,还是把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
◆ 改进自己从学会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开始
>> 历史上最灵的一种减肥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早晨称体重,如果比昨天重了,就略微加大一点儿运动量,同时控制一点儿昨天的饮食。但是,这个方法要奏效,需要做到三件事情,用精确的秤,精确记录运动量,精确记录饮食。如果你吃了一根冰棍,你说这个无所谓,不去记录,就肯定不会奏效。
◆ 什么是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 30分钟原则,往往用在我跟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我往往会在前30分钟不发表任何实质的意见,以询问和用“嗯”“OK”之类的词汇,表示简单的回应为主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我往往会在30分钟以后,在我感觉基本上已经了解到了对方的主要意图和全部诉求以后,才开始进行系统地回答和阐述。听起来这样很慢,但是往往因为我的回答已经包含了对对方意图的完整理解,让后面的沟通非常高效,同时不管我是否可以满足对方的诉求,都给对方一个很专业和很靠谱的感觉。
>> 不争论原则也可以用在两个人讨论的情况下,而更多的时候,更适用于很多人的讨论环节上。我们事先说明,大家的沟通目的应该是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反驳对方,甚至贬低对方的人格。即使你对其他人的观点不认同,也请把表达的要点放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反驳别人的观点。尽量不使用“我反对某某人的观点”这样的语句,而是直接阐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
>> 使用这两个原则以后,我发现我的沟通效率提升了很多。
◆ 戒除微博你节约了时间,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 所有沉迷于任何一种坏习惯的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沉迷,而是没有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去做。做事情没有激情,没有动力,自然而然就会陷入无聊之中,当你无聊、无所事事的时候,当然会沉迷在某些其他的东西里面。
>> 什么是积累呢?坚持就是你昨天走了5000步,今天仍旧走5000步,积累就是昨天走了5000步,今天一定要走5001步,明天要走5002步。你的生命中有价值的时光,就是你积累的时间,或者说,你坚持让你自己进步和有变化的时光。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标尺,你每天都玩5个小时游戏,每天都在狂刷微博,你的人生也不会荒废,因为你知道你没有原地踏步。
◆ 哪里真有什么信息过剩,你过剩吸收的是垃圾,你需要的信息你根本没有获取够
>>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噪音。一切可以给你带来实际好处的都是信息,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的就是噪音。
>> 为什么我一直倡导大家读书呢?因为大多数人不读书,很多并不稀奇的道理,并不难懂的道理,就稀缺起来。你掌握了这样稀缺的信息,就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能力和价值了。
>> 这些年,我不断地跟人说多看书的好处。第一是因为现在看书的人很少,你只要看书,就能脱颖而出。第二是我认为对你最核心的是成长,而成长就是不断地用体系化的知识,倒逼自己大脑进化。你看几万条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不如找到一本薄薄的100页的好书带来的成长。
>> 有很多人说,读书有什么意义?那是因为你没看到这样的书,或者说看到了这样的书,你没有看懂,没有看进去。如果做不到从好的书里学会新的思维方法,那么读书确实是没有意义的。
◆ 相信未来
>> 你现在享受的一切,你现在承受的一切,都是以前做的种种事情的后果。
>> 很多时候问题在于,我们看着一个长期积累下的结果,只想一夜之间改变,那当然做不到。
>> 你就会有挫败感,你就会有无力感,你就会想说,努力好难,不如放弃吧。
◆ 这世界上有无数的路,你走你的好了,别人走什么与你无关
>> 其实,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内心很强大的人。但是好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觉得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我无数次经历过忧郁和纠结,但是,慢慢地,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浪费生命,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自己有激情,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一切其他的东西都不重要。这世界上有无数的路,哪一条路都可以通向成功、幸福和快乐,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路,别人走什么路,跟你并没有什么关系,核心问题是坚定地、大步地前进。
◆ 自信心要如何培养?
>> 其实这世间大多数人都差不多,站出来的人和没有站出来的人,往往没啥区别,区别只是站出来了而已。
>> 一次次的正反馈会放大你的自信心。
>> 这一段是想说,虽然一开始没有区别,但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地做,一直去做,做到某一天,做得真的比别人好的时候,你的自信心就会放大,你就会想去接受更大的挑战。
>> 我觉得成长有时候就是我们一点点地做事情,做好了一点儿后,得到一些回应,我们自信心增长,去挑战一些难度更高的事情,获得更大的回应,然后继续挑战,就是这么一个循环。
>> 所有的大神,都是在其他普通人跪下去以后,才显得高大的。不需要装,这世界喜欢跪的人太多,有时候拉都拉不起来。其实,我认为人人都是一样的,优秀的人只是更早地悟到了这个道理,而且比普通人做得更多而已。
>> 我们应该平视所有优秀的人,不要以为他们有什么独特的天赋,我们可以学习优秀的人做事情的方法,从而让自己优秀。这才是进步。跪在、趴在地下仰视,对我们没有任何的意义。
◆ 所有人都伤害不了你,伤害你的总是你自己
>> 别人骂了你一句,没有人心里会痛快的,但是他的谩骂只在那一个瞬间可以伤害你。可是如果你念念不忘,那么你就会持久地自己伤害自己。我现在对待所有谩骂我的人,直接拉黑,删除回复。迅速忘掉。
>> 我见过太多人太关注别人的评价,所以活得很不快乐。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标准,不管你多厉害,你也不可能取悦所有的人。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人,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标准。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容易,也活得更精彩。
◆ 到底有没有寒门上升的阶梯?我们有没有希望?
>> 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不是吗?
◆ 环境和你个人的关系,君子反求诸己
>> 让大家做杰出的人,很多人说很难。哪里有什么难的。大多数人在睡觉,你醒着你就是杰出的,这有毛难的。大多数人一年不背100个单词,你每天都背10个单词,一年以后,你就秒杀99%的人。大多数人把生命浪费在看国产剧中,一天两个小时,你用这两个小时看看书,你就秒杀99%的人。做一个杰出的人有无数的路径,因为大多数人做了太多太多无聊的事情去浪费生命,你但凡少浪费点儿就很杰出了。
◆ 《细节决定成败》的贡献和流毒
>>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项目的投入都是有限的,每个公司的预算都是有限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面去做的,首先要寻找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做好以后,再去做好每一个细节。一定是从关键的事情入手,逐步地过渡到做那些不关键的事情。
>> 听起来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实际不然。大多数人做事情的时候,只喜欢按部就班,没有分清主次的习惯。
>> 有很多人称得上勤奋,但是毫无建树,这种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分不清主次。
>> 不是说你不可以追求细节,但是记住,一定是解决了最大的矛盾以后,再去追求细节,不要做细节圆满、主体完全不可用的产品。
◆ 外部条件解决后,你会发现最大的阻碍永远是你的内心
>>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得很有道理,从古至今,大家虽然都在抱怨各种外部条件,但是真正阻碍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往往不是外部条件,而是你内心没有足够的渴望,你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这个世界的质疑和自己的彷徨。
>> 你问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伟大的征程是怎么开始的,怎么一直继续下去的,其实答案大同小异,往往都是先迈出第一步,然后迈出第二步,然后……大多数的人的问题在于,有时候,他们不敢迈出第一步,有时候,他们不敢迈出第二步……
◆ 寻找和突破心障
>> 人生中总有些障碍阻挡着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这些障碍里面有一些是物理障碍,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和金钱,不去旅游也就不去了。如果你有时间,有金钱,也有一颗说走就走的心,但是你哪里都没有去过,那就是心障。
后记:
将觉得对自己有益的语句,复制,粘贴在记事本上,反复看,背下来。
然后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
这就是输出型读书的真谛。
赶紧行动吧!
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同步同频读书笔记。
每日成长1%,日日精进,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