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分数?
我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从教十年来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考试,几乎每次考试都需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结果。现在又到了高三一模的时间,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经验,讲一讲我经历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希望这两个故事能给各位同学、各位家长一定的启发。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考试正确对待考试,对待成绩的起伏,首先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考试。
考试是什么?考试是对一个阶段学习的检测,第一是要评价这段学习是不是达到了要求,第二是要通过考试的检测来查找漏洞,填补漏洞。
记得2014年底,高三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一个平时学习不错女生在期末考试中,满分120分的物理考了75分,放学了不回家,来办公室向我承认错误,跟我说:“老师我没考好,我对不起老师,也对不起家长。”
我就问她:“真的是你没考好吗?你考前是发烧了还是拉肚子了?”
她说都没有,我说:“那就这不是你没考好,是说明你前一段学习出了问题。”
然后这学生就开始哭,哭的上吐下泻。
我跟她说:
“你哭什么呢?你应该特别高兴才对!这次考试不理想,说明了你在学习中有很多漏洞,这就好像一次体检,发现了你身体有很多毛病,体检的目的就达到了。别到了高考了你再发现问题,这就像癌症晚期了,没得救了,你说你现在还能救,你是不是应该高兴?
“身体有毛病,该怎么办?你不能总是后悔,哎呀我平时不注意锻炼得了病,我该怎么办?我会不会死啊?历史证明,凡是得了病成天闷闷不乐的人,最后都死了。
“那你应该怎么办?正视疾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只要治疗得当,你就一定能克服病魔。同样,现在你学习上出了问题,你该怎么办?坦然面对,原因。
“比如你物理扣了45分,怎么扣的你是不是该分析?如果你假期把这45分对应的知识全都弄会了,那么高考再出这样的题你还会错吗?正确对待失利,他就会成为疫苗,会使你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听了我这一席话,这女生哭得更厉害了。她说:“老师你说的太好了!我一定好好治疗。”
最终这个女生考物理越来越有感觉,高考物理考了118分,总分686分,被录取到中国科学院大学。
这个学生是一个普通班的学生,成绩常年排到年级二百名左右,最后高考考到年级100名,相当不错。这得益于她能够正确地对待考试,并把考试中暴露的问题及时解决。
相反,他们班常年的第一名,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50,也就是每次考试都没有发现问题,结果最后高考一下子考到一百多名,算上加分才刚刚到北医的分数线,真是非常遗憾。
通过考试找出漏洞,考试的目的就达到了。找不出漏洞,有时反而是一件不好的事。
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到了高三阶段,我们许多家长的心态比孩子还不成熟,一旦孩子的成绩有一点起伏,家长难受的工作也没心情了,饭也吃不下睡觉也睡不着,成天闷闷不乐。更有甚者,一旦孩子没考好,就对孩子大声指责。
大家想想,高三的时候孩子是非常紧张的,特别是那些对自己有要求,有梦想的孩子,他们考试没考好更紧张,这个时候我们要是也因为成绩出现了一点波动就成天阴沉的脸,这种情绪会感染孩子,孩子就会更加不知所措。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对孩子出现了问题置之不理。
那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同孩子一起认真的分析问题,学会聆听,不要着急否定孩子,更不要说一些针对孩子的话。家长应该像朋友那样和他谈心,分析问题,鼓励他在以后再接再厉。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比我们做的要好。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名美国小朋友对他妈妈说:“妈妈我要一蹦蹦到月球上。”他妈妈没有着急否定她,而是对他说: “好啊,别忘了晚上蹦回来吃晚饭。”这个孩子就是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
学会聆听,不要急于否定孩子。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个孩子就是下一个牛顿、下一个爱因斯坦。我们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内心。
我再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2014年,我带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这个比赛只要进入了省队(全省十几名),就能被北大清华争抢着保送或降低到一本线录取。当时我们学校第一实验班一号种子,实力很强。但是由于过于自信,在复赛时一个复杂计算上耽误了太长的时间,最后一个简单题没有时间做。最后以0.5分之差没有进队。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哭了一天。在这一天,父母没有打扰他。
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有很丰富的阅历,在晚上的时候,父亲把他找出来,跟他说:
“人的一生之中,因为0.5分之差没有实现目标的事情很多,你这是第一次,但是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如果你这点挫折都受不了,还能有什么成就呢?你进了队又能怎么样呢?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这能让你时刻提醒自己,无论自己的实力多强,都要全力以赴去做事,这样才能更容易成功。”
后来这孩子果然迅速从自己竞赛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到高三复习当中去,最后顺利的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录取。
如今,他已经读到大三,成绩在北大物理系也名列前茅。我相信回想起那次0.5分之差的经历,他会感到庆幸。庆幸自己在少年时就遇到了挫折,更庆幸自己有这样优秀的父母,能够使自己从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