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道德经考试题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守弱观
智慧树道德经考试题,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守弱观?
时代不一样,思维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你手拿机枪和一个耍大刀片的较劲,那咋说咋是,
道德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
司马父子两代人都是史官,手中占有秦朝灭亡后所收缴的所有各诸侯国留下的种种史料,可谓应有尽有,但是,即便是这样,这父子二人还是没有搞清楚老子是谁?《道德经》成书于哪一年?
对于老子,司马迁给出了三个“疑似“的对象: 1) 老子是楚国人,全名李耳,字“聃”,也就是“李大耳朵”;2) 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今湖北荆门,24孝子之一);3) 周太史儋。
不过司马迁对这些说法都表示了不怎么认同,最后用了一句“世莫知其然否”的句子,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答案。
而《道德经》一书成书时期,更是众说纷纭。这里,闲看秋风同意成书在战国中期以后的说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的大儒孟子,接过孔子的衣钵指点江山,盘点过当时比较著名的各个学派,但是唯独没有提起过《道德经》和老子。相反,老子在《道德经》中却说“圣人不仁”以及“绝学无忧”这样的话批判孔子。
另外,在其著作中提及老子以及《道德经》的第一个古代学者是韩非子(战国末期人)。韩非子还专门写了《解老》、《喻老》为题的论文,宣扬老子的主张。
再者说,《道德经》里面出现的一些官职,比如“上将军”,左将军以及右将军等等称呼,也是春秋时代所没有的。
据此判断,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推翻了以前所有记录,《道德经》一书应该成书于春秋中期,著作权当然属于老子。
有人说现在的道德经是儒家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道德经的确是道家的杰作,这点不能否认。
如何学习道德经?
对于一部经典著作不知道怎么学习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道德经》的原文都是文言文类型,我们一开始学习确实会很困难,更有甚者不仅仅是困难,还会很迷茫,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我研习《道德经》有几年时间了,并没有很精通里面的内容,分享一下我研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以及我是如何研习《道德经》的。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要读书的内容,也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如此,对于书的内容才能更加的了悟透彻,知识是专用的,智慧是通用的。学的是知识还是智慧,取决于你的初心和悟性。
翻开《道德经》映入眼帘的是老子的介绍,对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待我一一道来。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字伯阳,生于公元前大约571年,处于春秋末年时期出生在陈国苦县曲仁里(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相传老子一出生就是白发白须,为啥呢?原来是老子的母亲在涡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吃了一颗梨,随后就怀孕了,这一怀孕就是九九八十一年。老子一出生就是白发白须,突然间倾盆大雨,化为九条青龙喷水为老子沐浴净身,随后化成九口井坐落在老子出生地,至今在太清宫依然可见。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老子的出生给李家带来无尽的欢欣,老子从小聪慧,甚得家人喜欢,打小就能很好的处理一些连大人都处理不了的事情,在大自然中修道悟道。
后成为随父亲至东都洛阳,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史,也称柱下史,具体职务是什么呢?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秘书长,档案室馆长,那么柱下史是怎么来的呢?古代等级森严,只有皇帝才能够伏案而坐,大臣们立足于朝堂之下,而老子不仅要记录,记录完了还要整理成册归到档案室。记录的时候老子也是立于朝堂之下做记录,站着写当然是比较辛苦也不好写,为了便于书写,周王室允许老子靠着朝堂上的柱子记录重要事件,因此也称老子为柱下史。
随着周王室的衰败,老子萌生了辞官归隐的想法,周王室对于老子弃官归隐的选择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子下定决心离开,于是回到家乡修心悟道,长时间的悟道让老子越来越开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顺应自然。在家乡,群山环抱大地,耕地少,野兽常常出没于村野之间,祸害庄稼袭击百姓,老子为了拯救老百姓,上山采来五色石,练了九九八十一天练成了一根石鞭,对着大山挥鞭而下,第一鞭把山尖给削平了,山尖去哪里了呢?山尖被赶到了邻近的山东境内也就是现如今的五岳泰山;第二鞭挥鞭而下把山轱辘打到了河南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平顶山;第三鞭由于用力过猛,把石鞭给打断了,一半就在了升仙台前,一半就在了老子出生地门口。因此现在的老子庙门前都有一根石柱,那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赶山鞭,据说也来源于当时老子在朝廷当柱下史的缘故。
我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我身边的这根石柱就是赶山鞭,也源自于老子的那段柱下史经历。
现在每座老子庙前都有一根赶山鞭
老子为了探索大道,弃官归隐,骑着青牛,一路西行,行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境内),要出关西去,可惜呀老子没有出关通牒,这下有点难办了。
而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自小就学习观天象,对于变幻莫测的星象也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呢。话说一日早上尹喜看到东边紫气腾云,知道定是有贵人到来;而西边却是乌云压境,看来大事不妙呀,应是大敌当前了。果不其然,远远的就看见老子骑着青牛从东边而来,尹喜赶忙打开关门迎接老子(这就是紫气东来的由来),早就听说老子的大道学说能够帮助到大家,这下人来到自己的地盘,那还不把人留下来,可是大清早的怎么把人留下来呢?古时候通关非常严格,没有通关文书是不允许过关的,尹喜就以这个理由把老子就在了函谷关。光留下来肯定不可以的,尹喜知晓老子的大道学说,于是邀请老子为当地的百姓广传大道学说。一直就这样留着老子也不是办法呀,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段时间,执意要走。尹喜万般不舍,又是拜师又是以大局意识为主留下老子,尹喜恳请老子给自己这个徒儿留下点东西再走,于是老子通宵达旦奋笔疾书留下5000言,这就是著名的传世经典《道德经》。
留下《道德经》的老子骑着青牛一路西去,出关前用三言两语退败了出兵十万的秦军,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让尹喜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加坚定了尹喜传承老子大道学说的信心和决心。
老子一路西去,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据说是到了现如今的巴基斯坦。
关于老子还有很多的故事和史料记载,了解老子故事的目的在于了解《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道德经》,才能更好的了解老子是如何悟道的,老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道德经》,才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经》的精髓。
老子在家乡(现鹿邑)的涡河边长年累月的观水悟道,因此在《道德经》里面通篇都在赞美水,对于水的特性了解通透,从水中悟道,从水中了解治国理政安邦为民的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我们要修身,修自己才是最关键的,就如老子活得明白,活得洒脱,更为世人留下传世经典。
具体怎么学习《道德经》?
一是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是了解,了解老子的生平纪事;
三是悟道,观自然规律,就如老子观水悟道;
四是举一反三,从道德经的文字中找到道。
以上个人拙见,请各位拍砖[作揖][作揖][作揖]
请问大家是怎么学习道德经的?
就我个人而言,很多学习道德经的朋友,都是按照一种版本先熟悉整体内容,再回过头来逐章深入理解,最后参照不同版本,加深理解。我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知道《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字数虽然不多,但是涉及治国、用兵、修身等等诸方面,微言大义,辞旨宏阔,为诸子瑰宝中之瑰宝,不光是道家的经典,其政治主张、学术见解和思想方法,同时也为法家、墨家、儒家、兵家、纵横家所研究和借鉴,更是佛儒道三教碰撞融合的主体思想,为佛教的中国化发展输入了中国文化血脉。
以《道德经》为基本理论构建的黄老学派(稷下学派)是百家争鸣的策源地,以黄老学派、老庄哲学为主体的道家学派,以《道德经》为基本理论创建的中国本土教道教,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南北朝玄学等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式哲学的学术大厦,与儒学、佛学一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文化生命线。同时,《道德经》不仅在国内,即使在西方世界,也一样受到推崇,在欧美,在汉文化圈,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国内,《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就不足为奇了。
学以致用,才能理解老子思想
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以致用,对于经典特别如此。若是像对待小说那样,以娱乐休闲的方式,浏览一遍就束之高阁,那只能算是读过。但是对于《道德经》这样的古典名著,仅仅停留在读过这样的水平,其效果与没读过没什么差别,因为对于一言万端又艰深古奥的古典名著,根本没法理解“玄之又玄”的道理,放下书本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我一开始注册头条领域时,原本是历史领域的,因为不懂平台规则,打开头条就看书画、拳击之类的,结果平台认定我为文化领域,又不能立马修改,没法只得将错就错,做起文化领域。但我并没做书画,因为当时正在编辑道林杂志,也没时间练字,干脆就做了《道德经》。
可是对于《道德经》我只能说在过去曾经“阅读”过,但连一章内容也没记住,更不用说背诵理解了。但是既然做了,就要重新开始,因为自己没理解,就没法做下去。虽然自己在做着道学方面的编辑工作,但是那只是编辑,不是创作,性质不一样。就这样,我在几个方便携带的较小版本中,选了一本,每天饭前饭后看一章,断断续续两个多月才算通读一遍。
但通读一遍对于领会《道德经》的深切广大还远远不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才知道,许多当代老学名家,对于文中的每一句话的解释甚至都相去甚远,甚至相反。于是开始查找相关版本对照阅读,加深理解。事实证明,各种版本的对照阅读的办法是对的,也是必须的。
参照阅读,才能形成独立观点
在学术界,要论版本之多之杂的古籍,《道德经》堪称天下第一,汉代以来,到底出版了多少种版本的《道德经》易经无从稽核,但目前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传世本大约不下300种,形成了四大体系:河上公版、王弼版、严遵版和傅奕版。在这四大体系中,又以汉代的河上公版和魏晋时期的王弼版最为流行。当然,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本、西汉竹书本等文献资料相继出土,为学习《道德经》提供了更加详实可靠的新的参考坐标。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四大体系的特点: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河上公是黄老哲学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老子河上公章句》为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该本以“气”释“道”,杂有神道思想,如注中常涉及 “养神”、“与道通神”等,具有鲜明的黄老思想特征。
王弼《老子注》
王弼是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因此王弼本侧重于谈玄说虚,构筑了一个玄学化的老学体系,如果说河上公偏重于养神炼气,王弼则更偏重于玄理分析。即谈玄说理。
严遵《道德经真经指归》
严遵是道家学者,思想家,他更偏重于《道德经》注释的条理化和系统化,他提出的“贵无”、“自然为本”的观点为扬雄、王弼所接受。
同时,严遵喜读《易经》,因此他以《易》释《老》,《易》《老》互证,劝诫君臣、父子尊道贵德,善行天下。就个人而言,我喜欢严遵本人,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注释也很艰深,不易懂。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
傅奕版本是灰机别家注释整理而成,本人觉得参考价值不大。
该本多古句、古语、古字。但因该本所参照之旧本,多有讹误,加之被后人多处改动,致使部分内容与篇次脱离《老子》原旨。
其他版本
除以上四大体系,当然不能少了道教版的《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是张鲁(或者失张道陵)托名想尔而编著的。这个版本因出于宗教的目的,将《道德经》原本哲学范畴的“道”进行了人格化和神格化处理,改造成了道教经典,成为道家发展史上的关键的文化符号。这个可以做宗教界朋友的参考。
出土版帛书、楚简与汉简
帛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两种抄本,被学界称为甲本和乙本。该本虽是全本,但破损严重,书中衍文、脱字较多,也有不少误字、误句,且在使用借假字方面不够慎重。它的珍贵之处在于抄写时间早,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对订正今本讹误具有较高价值。现在不少人认为帛书、楚简、或者汉简才是原滋原味的道德经,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随着对道德经理解的加深,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些出土文物,都存在残损严重的问题,而且是手抄本,漏字、错讹也很普遍。
通过比较,我认为,参照学习还是以河上公、王弼本为好,严遵的,因古文艰深不易懂,若有兴趣也可以涉猎。
综上而言,个人认为,学习经典,一个是为了用,没有这个前提,恐怕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第二个要多接触,多参照不同版本的注释,以便加深理解经典思想,不至于盲人摸象,断章取义。
同时,当代一些名家的解释也可以借鉴学习,毕竟他们也是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个人见解。但是不是所有人的文章都可以看的。网上观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看了会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