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2018尔雅答案
伦理性与宗教性(一)
1
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
- A、政治的
 - B、审美的
 - C、伦理的
 - D、宗教的
 
2
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
- A、埃及文明
 - B、伊斯兰文明
 - C、希伯来文明
 - D、阿拉伯文明
 
3
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不包括(A)。
- A、政治的
 - B、审美的
 - C、伦理的
 - D、宗教的
 
4
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错误)
5
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错误)
伦理性与宗教性(二)
1
(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 A、尼采
 - B、黑格尔
 - C、康德
 - D、歌德
 
2
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
- A、地域联结
 - B、等级秩序
 - C、信仰对象
 - D、经济阶层
 
3
徐光启等人被基督教归化后,认为基督教可以(A)。
- A、易道补儒
 - B、易佛补儒
 - C、易道替儒
 - D、易佛替儒
 
4
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错误)
5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正确)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
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
- A、基督教
 - B、佛教
 - C、儒家思想
 - D、伊斯兰教
 
2
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D)。
- A、阶级性与整体性
 - B、阶级性与独立性
 - C、合群性与整体性
 - D、合群性与独立性
 
3
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
- A、超越死亡
 - 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
 - C、寻找希望
 - D、提供帮助
 
4
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正确)
5
与基督教类似,儒家同样认为自我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善的。(错误)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
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
 - 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
 - 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
 - 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
 
2
(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 A、儒家
 - B、墨家
 - C、法家
 - D、道家
 
3
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
- A、神曲
 - B、哈姆雷特
 - C、浮士德
 - D、荷马史诗
 
4
儒家伦理执着于现世,有一种现世现报的倾向。(正确)
5
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错误)
伦理性与宗教性(五)
1
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
- A、尼采自己
 - B、教皇
 - C、马丁路德
 - D、耶稣
 
2
(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 A、萨特
 - B、海德格尔
 - C、胡塞尔
 - D、德里达
 
3
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
- A、拜伦
 - B、雪莱
 - C、雨果
 - D、尼采
 
4
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错误)
5
在西方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之下,西方文学首先关注的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正确)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
1
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
- A、诗
 - B、书
 - C、礼
 - D、乐
 
2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
- 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 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 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 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3
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
- A、礼
 - B、法
 - C、合
 - D、分
 
4
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错误)
5
庄子对儒家的礼教进行了抨击。(正确)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
1
亚里士多德评判艺术和诗学的价值是以(D)为标准的。
- A、逻辑性和传承性
 - B、逻辑性和真理性
 - C、科学性和传承性
 - D、科学性和真理性
 
2
在柏拉图看来,最高的真实是脱离了(C)的理念。
- A、逻辑
 - B、艺术
 - C、感性
 - D、理性
 
3
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从(A)的角度来重视历史的。
- A、认知
 - B、实用
 - C、理论
 - D、逻辑
 
4
托马斯·阿奎那主要用柏拉图的哲学来解释宗教。(错误)
5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哲学与科学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正确)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三)
1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精气神”,其中(B)是构成一切组织器官与营养人体的基本物质。
- A、精
 - B、气
 - C、神
 - D、以上都不正确
 
2
孔子认为管仲(C)。
- A、不知仁
 - B、不知善
 - C、不知礼
 - D、不知德
 
3
学习理学的人需要首先弄清楚的概念是(A)。
- A、理、气
 - B、理、神
 - C、道、气
 - D、道、神
 
4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是所有六书的基础。(正确)
5
亚里士多德运用大量文学性的词汇对世界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错误)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四)
1
孟德斯鸠认为法是真正(D)的产物。
- A、逻辑
 - B、抽象
 - C、感性
 - D、理性
 
2
荀子的文章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A)。
- A、排比
 - B、寓言
 - C、比喻
 - D、类比
 
3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具有(C)。
- A、科学的特征、鲜明的品格
 - B、科学的特征、严格的论证
 - C、诗化的特征、鲜明的品格
 - D、诗化的特征、严格的论证
 
4
儒家构建了中国的伦理框架,而人的具体的言行与理论实践在很大意义上是老子教育出来的。(正确)
5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一个中国法官并不能把法律看作一个可变通的量,而一定要把它看作一个抽象体。(错误)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五)
1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文学批评是(D)。
- A、语义分析式的批评
 - B、抽象概括式的批评
 - C、逻辑推演式的批评
 - D、印象感悟式的批评
 
2
鲁迅认为中国的王道与(C)的关系极为相近。
- A、人道
 - B、法道
 - C、霸道
 - D、仁道
 
3
关于法律和人情,孔子认为(A)。
- A、人情高于法律
 - B、法律高于人情
 - C、人情与法律地位相等
 - D、人情与法律毫无关系
 
4
《文心雕龙》、《文赋》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采用了大量以诗论诗的方法。(错误)
5
西方每个时代的文学批评特色都受到同时代科学取得的成绩或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的影响。(正确)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六)
1
(C)之后,西方文化分裂为科学哲学与人本的艺术哲学两个部分。
- A、维特根斯坦
 - B、尼采
 - C、黑格尔
 - D、康德
 
2
亚里士多德认为写(C)比写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 A、科学著作
 - B、逻辑著作
 - C、诗
 - D、政治著作
 
3
西方的文学批评一般不强调(D)。
- A、理性
 - B、真理的价值
 - C、认识性
 - D、模糊性
 
4
中国文学注重文辞之美,很少对心灵或文化进行入木三分的分析。(正确)
5
中国古人并不关注美的本质问题。(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