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文(32课时)尔雅答案
大学国文(32课时)
总 论
1
“大学语文”课程的前身是“大一国文”课程 。(√)
2
“双超理论”是指教材内容要适当超过课堂教学所需,教学难度超过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1
《诗经》是由孔子编订的,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B)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论语》
2
对孔子“删诗说”提出质疑的人不包括(D)。
A、孔颖达
B、朱熹
C、钱玄同
D、欧阳修
3
《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广泛流传和应用。(√)
采诗说
1
“经”的本义是(C )。
A、儒家经典
B、对经典的解释
C、织物的纵线
D、贤者著述
2
“六笙诗”是在《诗经》的(A)。
A、《小雅》
B、《国风》
C、《大雅》
D、《周颂》
3
《诗经》的“六义”包括 风、 雅 、颂、 赋 、 比 、 兴 。(√)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1
关于《诗经》的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A)。
A、句式以杂言为主
B、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C、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
D、章法上主要是重章叠句的形式
2
《诗经》中的雅反映一国的政治与风俗。(错误)
《伯兮》 赏析
1
被当作中国闺怨思妇诗的滥觞之作的是(C)。
A、《卫风·氓》
B、《卫风·硕人》
C、《卫风·伯兮》
D、《卫风·河广》
2
“《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出自《毛诗序》。(√)
屈原与楚辞
1
以下作品不包括在《九歌》篇目中的是(D)。
A、山鬼
B、少司命
C、礼魂
D、怀沙
2
《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正确)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1
《湘夫人》中被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是(C)。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C、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D、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2
《湘夫人》中没有提到的香草是(D)。
A、荪
B、杜衡
C、杜若
D、紫
3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中“张”的解释应该是(A)。
A、张挂
B、施展
C、放纵
D、分开
4
“朝弛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中“澨”的意思是河水。(×)
5
《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西木叶下 ”句被称为千古“秋兴”之祖。(√)
《湘夫人》赏析
1
《楚辞直解·湘夫人》的作者是(C)。
A、林云铭
B、王逸
C、陈子展
D、东方朔
2
开篇“嫋嫋秋风”二句是写情之妙,“沅有沚”二句是写景之妙,其中皆有情景相生,意中会得口中说不得之妙。错误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1
古代散文中不包括(D)。
A、散体文
B、骈体文
C、赋文
D、韵文
2
先秦散文包括两大类,一是 历史散文 ,一是 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1
《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是(A)。
A、道
B、德
C、自然
D、无为
2
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不包括(C)。
A、《易经》
B、《道德经》
C、《大学》
D、《论语》
3
关于《道德经》的艺术特色,表述错误的是(D)。
A、韵散结合
B、寓理于形的表现手法
C、语言凝练精妙
D、较少用格言警句
4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5
“道 ”在《老子》中出现了六十多次 (×)
《老子》内容、艺术
1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出自下列哪部作品?(B)
A、《论语》
B、《道德经》
C、《南华经》
D、《孟子》
2
《尚书》中“德”的内涵不包括(D)。
A、德行
B、德性
C、德政
D、德心
3
《老子章句解读》的作者是(D)
A、陈永栽
B、黄炳辉
C、冯达甫
D、陈永栽和黄炳辉
4
“曲则全,枉则正。”严复说:“曲,一部分也。” (√)
5
《曲则全》这一章集中讨论人的道德修养。(√)
《曲则全》为天下式
1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全”在这句话的意思是(D)。
A、完整
B、遍
C、都
D、全身保命
2
“不自是,故彰”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
《曲则全》“不自见”
1
“人皆求福,已独曲全。曰,‘苟免于咎’。”出于(B)。
A、《老子》
B、《庄子·天下》
C、《孟子》
D、《论语》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1
《庄子》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有(D)篇。
A、15
B、11
C、9
D、7
2
《庄子》继承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大学之道
1
“四书五经”中“四书”包括(D)。
A、《尚书》
B、《诗经》
C、《春秋》
D、《中庸》
2
“五经”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汉乐府总论
1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D)。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
《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D)。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3
《谏逐客书》中四君得到人才的故事中没有(B)。
A、缪公用客卿
B、威王用孙膑
C、孝公用商鞅
D、惠王用张仪
4
《谏逐客书》中所举故事中有一个是“惠王用张仪——变法治国———遂霸西戎”。(×)
5
《谏逐客书》劝谏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用历史和巧妙的比喻论证,避免就事论事和自我表白。(√)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1
对“乐府”解释正确的是(D)。
A、管理音乐的机构
B、汉代的乐府诗
C、唐代的新乐府
D、以上都对
2
《乐府诗集》中将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归入(A)。
A、鼓吹曲辞
B、相和歌辞
C、杂曲歌辞
D、清商曲辞
3
以下不属于《乐府诗集》的作品是(C)。
A、《长歌行》
B、《陌上桑》
C、《伯兮》
D、《十五从军征》
4
《乐府诗集》是一部 上古至唐五代 时期的乐章和歌谣总集,也是现存成书最早、最广而搜罗最为完备的乐府诗总集。(√)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乐府诗集》“征引浩博,援据精神”。(√)
古诗十九首总论
1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遗”的意思是(B)。
A、丢失
B、赠送
C、余、留
D、抛弃
2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下一句是(C)。
A、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B、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C、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D、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3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句诗的押韵情况是(B)。
A、平声韵
B、入声韵
C、仄声韵
D、没有押韵
4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鲤鱼”是指自然界中的鱼。(×)
5
《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的主题是征夫思妇。(√)
《行行重行行》赏析
1
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是“五言之祖”的是(D)。
A、《诗经》
B、《乐府诗集》
C、《古诗》
D、《古诗十九首》
2
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有“(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这句话是(C)说的。
A、刘勰
B、钟嵘
C、陆时庸
D、王世贞
3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建安诗歌
1
《行行重行行》这首诗的层次是(C)—(C)—(C)—疑虑—宽慰。
A、久别、远别、叙别
B、远别、叙别、久别
C、叙别、远别、久别
D、远别、久别、叙别
2
《行行重行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包括(D)。
A、叠词
B、虚实相结合
C、浓厚的抒情气氛
D、运用典故
3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用重叠可以加重语气。(√)
曹操及其诗
1
关于建安文学繁盛的原因,表述错误的是(B)
A、时代环境的刺激
B、儒学的繁荣
C、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
D、领袖的提倡
2
不属于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D)。
A、孔融
B、曹丕
C、徐干
D、袁宏道
3
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蒿里行》赏析
1
“三曹”中诗风古直悲凉的是(D)。
A、曹丕
B、曹彪
C、曹植
D、曹操
2
鲁迅评价曹操的诗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陶渊明及其诗
1
曹丕一共写了(B)首《燕歌行》。
A、1
B、2
C、3
D、4
2
“茕茕”一词最早出自于(C)。
A、《燕歌行》
B、《陈情表》
C、《楚辞·九章》
D、《诗经》
3
使七言诗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是(D)。
A、《四愁诗》
B、《战城南》
C、《东门行》
D、《燕歌行》
4
《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5
《燕歌行》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
《读<山海经>》赏析
1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古代诗人(A)的评价。
A、陶渊明
B、谢灵运
C、沈约
D、曹丕
2
(D)是陶渊明的化身和象征。
A、梅花
B、莲
C、桃花
D、菊
3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六朝文、赋
1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这句话出自(A)。
A、《文心雕龙》
B、《南史•文学传序》
C、《文选》
D、《中国中古文学史》
2
《秋声赋》《前赤壁赋》都是是苏轼的作品。错误
王粲
1
“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是曹植为“建安七子”中的(B)所写的诔辞。
A、刘桢
B、王粲
C、阮瑀
D、徐干
2
王粲所作诗赋语言清丽,情调悲凉,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楼址考订
1
关于《登楼赋》的楼址所在,目前较为学界接受的是(C)。
A、麦城说
B、襄阳说
C、当阳城说
D、江陵城说
《登楼赋》赏析(上)
1
“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中“仇”的意思是指(B)。
A、仇敌
B、匹敌
C、深切的怨恨
D、同伴
2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中“弥”的意思是“面临”。(×)
《登楼赋》赏析(中)
1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这句话中有(C)个典故。
A、1
B、2
C、3
D、4
2
王粲在荆州的十六年中,始终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
《登楼赋》赏析(下)
1
《登楼赋》的第三段押的韵是(C)。
A、平声韵
B、仄声韵
C、入声韵
D、平声韵和入声韵
2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于《论语》。(×)
《登楼赋》小结
1
建安时代林林总总的辞赋中,有三篇赋最为著名,其中不包括(D)。
A、《鹦鹉赋》
B、《洛神赋》
C、《登楼赋》
D、《秋声赋》
2
《登楼赋》具有 “诗人之赋丽以则”的特点。(正确)
总论
1
盛唐诗的主要特点不包括(D)。
A、声律风骨具备
B、句法浑涵
C、田园山水诗占很大比重
D、偶有边塞诗
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引用过哲学家尼采的话。(√)
王维与其诗
1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B)对王维的评价。
A、王国维
B、苏轼
C、鲁迅
D、李白
2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容诗、画、意为一体。(×)
王维《终南山》赏析
1
《终南山》这首诗中最受后人称赞的一句是(B)。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2
《终南山》这首诗以不全求全,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
《渭川田家》这首诗中(D)没有运用对仗的手法。
A、首联
B、颈联
C、尾联
D、颔联和颈联
2
《渭川田家》中有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
9.1唐代边塞诗总论
1.
边塞诗的主要表现内容不包括(D)
A边塞风光
B厌战怨征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军旅井然有序的生活
2.
边塞诗的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正确)
高适与其诗
1
(C)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A、《塞下曲》
B、《别董大》
C、《燕歌行》
D、《蓟门行五首》
2
《唐才子传》中“少性拓落,不拘小节”是对高适的评价。(√)
《燕歌行》背景
1
张守珪大战契丹到朝廷报捷,皇帝设宴款待并赋诗(C)一首。
A、《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B、《宋中送族侄式颜》
C、《平胡》
D、《燕歌行》
2
高适的诗集里有三首诗是跟张守珪有关的。(√)
《燕歌行》赏析(上)
1
《燕歌行》这首诗的前八句押韵情况是(D)。
A、都是入声韵
B、都是平声韵
C、先平声韵后入声韵
D、先入声韵后平声韵
2
“美人帐下犹歌舞”是作者对作战士兵的一种讽刺。(×)
《燕歌行》赏析(下)
1
《燕歌行》除高适之外,下列诗人中(D)也写过。
A、岑参
B、王维
C、王昌龄
D、曹丕
2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李将军列传》,李将军是指李广。√
《燕歌行》归纳、拓展
1
关于《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描述错误的是(C)。
A、全诗平仄韵交替
B、大量运用律句
C、全篇抒情
D、运用对仗手法
2
高适的《燕歌行》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
李白生平
1
李白的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属于第二阶段的是(A)。
A、出蜀漫游时期
B、长安三年
C、安史之乱时期
D、蜀中时期
2
再度漫游时,李白是以(D)为中心。
A、洛阳
B、兖州
C、幽燕
D、东鲁、梁园
3
在李白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抨击权贵、抒发愤懑的诗作。(√)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
李白的乐府诗有(B)首,占其全部作品的比例是(B)。
A、230,三分之一
B、230,四分之一
C、350,四分之一
D、50,三分之一
2
不属于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C)。
A、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创造出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
B、诗歌往往起句突兀
C、极具现实主义
D、富于游仙的色彩
3
《秋浦歌》是李白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之一。(×)
《关山月》赏析
1
明代胡震亨评论李白的乐府诗时提到读太白乐府有(C)难。
A、1
B、2
C、3
D、4
2
下列诗人的乐府诗不属于旧体乐府的是(D)。
A、李白
B、李贺
C、陆游
D、白居易
3
《关山月》为乐府诗题,属横吹曲辞。(√)
《远别离》赏析
1
《远离别》这首诗被收录在(A)。
A、《河岳英灵集》
B、《说诗睟语》
C、《李诗通》
D、《唐诗三百首》
2
对《远离别》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描述不正确的是(D)。
A、以香草美人来寄寓丰富的政治情怀
B、运用议论的方法
C、情景描写相结合
D、文笔优美
3
《远别离》这首诗讽刺的对象是李辅国。(×)
《赠孟浩然》赏析
1
《赠孟浩然》一诗的艺术特色表述正确的是(D)。
A、严格遵守格律
B、语言华丽
C、结构上是描写—抒情的方式
D、用典自然
2
《赠孟浩然》这首诗的“高山”一句用了《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
下列诗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D)。
A、《赠郭将军》
B、《鹦鹉洲》
C、《别中都明府兄》
D、《送友人》
2
《等金陵凤凰台》一诗中运用典故是在(D)。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3
《等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是李白要与(A)一较胜负。
A、崔颢的《黄鹤楼》
B、谢灵运的《游楠亭》
C、谢朓的《游后园赋》
D、王昌龄的《出塞》
4
在李白时代七言律诗已经完全定型。(×)
5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句中“晋”是指东晋。(×)
杜甫生平
1
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在他人生的哪个阶段所作的?(B)
A、壮游时期
B、困守长安
C、陷贼与为官
D、漂泊西南时期
2
以下哪首诗不属于杜甫的“三别”?(B)
A、新婚别
B、渡荆门送别
C、无家别
D、垂老别
3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同志在参观杜甫草堂时留下的对联,这里说的杜甫草堂位于我国的(D)。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云南昆明
D、四川成都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离开成都后所作。(×)
杜甫的创作
1
杜甫的诗歌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思想的典型?(C)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
2
杜甫诗歌的创作特点是(A)。
A、沉郁顿挫
B、婉约清新
C、雄壮豪迈
D、禅意空灵
3
在杜甫各个体裁的诗歌中,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赠卫八处士》赏析
1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与“商”指的是什么?(D)
A、动物
B、植物
C、历史名人
D、星宿
2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一句反映了诗人的田园生活。(×)
3
《赠卫八处士》讲述的是杜甫与情人间的思念与感慨。(×)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1
被称为“天下第一等情诗”的是(B)。
A、《哀江头》
B、《月夜》
C、《春望》
D、《天末怀李白》
2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中的“未解”指的是作者儿女尚未解衣就寝的状态。(×)
七言律诗综述
1
胡应麟把杜甫的哪首诗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D)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蜀相》
C、《望岳》
D、《登高》
2
七言律诗可上溯至沈佺期,而成熟于杜甫。(√)
《登高》赏析
1
以下哪首诗句运用了与“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相同的修辞手法?(A)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悲”字最能反映杜甫当时心境。(错误)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1
《祭十二郎文》被称为祭文绝调的主要原因是(D)。
A、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B、文章规范,语言严谨
C、夹叙夹议,内涵丰富
D、不拘常格,多有新变
2
《祭十二郎文》的第二段采用了什么样的文学表现手法?(A)
A、白描
B、议论
C、抒情
D、夹叙夹议
3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一句中“孤”指的是作者早年丧母。(×)
4
《祭十二郎文》一文从“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开始进入了文章感情的第二个高峰。(√)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1
中唐政治上最显著的特点为(A)。
A、藩镇割据、太监专权
B、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C、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D、社会平静,暗藏矛盾
2
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的代表作家不包括(D)。
A、韩愈
B、白居易
C、刘禹锡
D、李白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1
韩愈被称为韩昌黎是因为他是昌黎人。(错误)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1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的主题在于抒发对政治遭遇的不平和对朝政国事的忧虑的复杂心情。正确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1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开首四句的作用是(B)。
A、点出人物
B、铺叙环境
C、描写心情
D、歌颂志向
2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中,作者表面上是描写张署之歌,实际上描写了 (D)
A、对未来的希望
B、对张署的同情
C、百姓的疾苦
D、自己的不平遭遇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1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结尾貌似旷达,实为牢骚。(√)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1
《唐诗三百首》入选作家作品数量排行榜前3名是哪些人?各入选多少首?( C )
A、王维:29首;李白:29;李商隐:22首
B、王维:29首;李白:29;孟浩然:15首
C、杜甫:39首;王维:29首;李白:29
D、杜甫:39首;王维:29首;李商隐:22首
2
韦应物被称为“韦苏州”的原因是他(D)。
A、出生于苏州
B、郡望是苏州
C、长大于苏州
D、任职于苏州
《寄李儋元锡》赏析
1
《寄李儋元锡》前四句被纪晓岚高度地赞扬。(×)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1
刘禹锡被称为(C)。
A、诗鬼
B、诗圣
C、诗豪
D、诗仙
2
张戒认为,刘禹锡写诗是以(A)见长。
A、七律
B、七绝
C、五律
D、五绝
《西塞山怀古》赏析
1
《西塞山怀古》的后四句中,主要采用了(C)的手法。
A、比喻
B、排比
C、对比
D、拟人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1
李贺是中唐(B)诗人的代表。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唯美主义
2
李贺诗歌特征的形成,没有受到(D)的影响.
A、人生经历
B、中唐文学风尚
C、对前代文学作品学习
D、家庭环境的影响
3
唐代“三李”是对李白、李商隐、 李贺三位诗人的合称。√
《李凭箜篌引》赏析
1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评价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为“李足以(C)”。
A、移人
B、惊天
C、泣鬼
D、矢志
2
李贺在听完李凭弹奏箜篌之后写下了《李凭箜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