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生活2024尔雅答案
内在修养:立德
1
《论语》、《孟子》、《大学》和(B)合称四书。
- A、《尚书》
 - B、《中庸》
 - C、《史记》
 - D、春秋
 
2
从《孟母三迁》,我们可知(A)的作用。
- A、环境
 - B、教育
 - C、主观能动性
 - D、遗传
 
3
20世纪以来的三大思想运动分别是(ABC)。
- A、分析哲学
 - B、现象学
 - C、后现代主义
 - D、马克思主义
 
4
“三纲领八条目”是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正确)
5
孔子认为,居仁由义是大学精神。(错误)
外在修养:爱民
1
以下(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 A、朱熹
 - B、王阳明
 - C、顾炎武
 - D、周敦颐
 
2
“博爱”一词是韩愈在(C)里提到的。()
- A、《进学解》
 - B、《师说》
 - C、《原道》
 - D、《杂说》
 
3
以下谁的观点是“知行合一”?(D)
- A、严复
 - B、孔子
 - C、荀子
 - D、王阳明
 
4
立德和爱人是大学之道主要表现的两方面。(正确)
5
立德是现代大学的宗旨。(错误)
大学之道的条目
1
(D)是近代哲学的开创者。
- A、柏拉图
 - B、赫拉克利特
 - C、休谟
 - D、笛卡尔
 
2
(A)提出来的主张“良能、良知、良心”。
- A、孟子
 - B、孔子
 - C、荀子
 - D、老子
 
3
下列不是顾炎武的名言的是(BCD)。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知识就是智慧。(错误)
5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正确)
儒学与民族性
1
“日不落帝国”指的是(B)。
- A、德国
 - B、英国
 - C、美国
 - D、法国
 
2
(A)是欧洲的文明传统。
- A、基督教
 - B、道教
 - C、佛教
 - D、伊斯兰教
 
3
以下选项是中国思想界三大派的是(ABC)。
- A、唯物史观派
 - B、自由体派
 - C、文化保守主义
 - D、马克思主义
 
4
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1919年。(错误)
5
在“中国有56个民族”这句话中,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正确)
儒学与现代性
1
第一个提出来单子的概念是(C)。
- A、休谟
 - B、牛顿
 - C、莱布尼茨
 - D、欧拉
 
2
西方(A)的创始人是弗莱格。
- A、分析哲学
 - B、后现代主义
 - C、现象学
 - D、马克思主义
 
3
中国最早的最大的自由主义的代表是(D)。
- A、王阳明
 - B、朱熹
 - C、顾炎武
 - D、严复
 
4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错误)
5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中国谋求现代化就是走向现代性。(正确)
儒学与现代思想
1
(A)中有“不诚无物”的说法。
- A、《中庸》
 - B、《大学》
 - C、《论语》
 - D、《孟子》
 
2
(D)提出的“存在论区别”是20世纪,哲学达到的最高成就。
- A、尼采
 - B、康德
 - C、洛克
 - D、海格尔
 
3
(B)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A、孔子
 - B、老子
 - C、荀子
 - D、墨子
 
4
根据课程内容判断: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正确)
5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现象学不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错误)
近现代中国与儒学的变革
1
中国有两种命运是毛泽东在(C)上提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 B、八大
 - C、七大
 - D、七届二中全会
 
2
蒋介石在(A)年写了《中国之命运》。
- A、1943年
 - B、1919年
 - C、1924年
 - D、1949年
 
3
冯梦龙的作品不包括(ABC)。
- A、《今古奇观》
 - B、《初刻拍案惊奇》
 - C、《西厢记》
 - D、《情史》
 
4
根据课程内容判断: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错误)
5
根据课程内容判断: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的第一次大转型。(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