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读2024尔雅答案
关于中国古典的世界
1
有人提倡把本质性的道理从经典中抽象出来,然后对经典文本进行漠视和抛弃,这属于()。C
- A、激进主义态度
 - B、普遍主义态度
 - C、虚无主义态度
 - D、历史主义态度
 
2
经典的()建立在和普遍的人性、人性的基本内容相辅相成的基础上。AB
- A、普遍性
 - B、永恒性
 - C、一般性
 - D、特殊性
 
3
对于为什么要研读经典作品,常见的一共有哪几种态度()。AB
- A、激进主义态度
 - B、普遍主义态度
 - C、虚无主义态度
 - D、历史主义态度
 
4
《诗经》没有直接记录历史事实,无法反映了社会状况。×
如何面对古典?
1
“先王以经纶”中的经纶是什么意思?()D
- A、整理蚕丝
 - B、常
 - C、经典
 - D、权变
 
2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著名文艺评论家克罗齐提出的。:√
面对经典的基本学术方法
1
进入古典的基本方法包括()。D
- A、训诂
 - B、章句
 - C、义理
 - D、以上都是
 
2
古代的思想写作没有逻辑。×
《大学》作者辨伪
1
传统上认为《大学》的成书年代在()。A
- A、战国初期
 - B、战国末期
 - C、春秋初期
 - D、春秋末期
 
2
思孟学派的发端者是()B
- A、庄子
 - B、曾子
 - C、庄子
 - D、荀子
 
3
古时候,谁写的书就一定会著谁的名。错误
曾子其人
1
关于曾子的品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A、注重修身
 - B、注重孝道
 - C、好勇斗猛
 - D、明仁道
 
2
游子认为孔子说的“死欲速朽”就是希望人死后身体赶紧腐烂。错误
3
“忠恕之道”和《大学》有本质性关联。正确
《大学》的创作时代及其时代特点
1
《大学》的时代特点不包括()。B
- A、家国同构
 - B、集各家学说之大成
 - C、心性
 - D、征引六经
 
2
儒学的内在化从思孟学派开端,在哪个时代实现了集大成?B
- A、唐代
 - B、宋代
 - C、元代
 - D、明代
 
3
辨伪学的滥用可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正确
大学题解:何为大学?(一)
1
关于《学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 A、是中国古代的一篇教育论文
 - B、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 C、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 D、是《大学》中的一篇论文
 
2
古代的学制有什么特点()?ABC
- A、以官学为基本方式
 - B、以贵族子弟为主体
 - C、以六艺和六经为基本教学内容
 - D、以私学为基本方式
 
3
先秦是一个缺乏私学的时代。正确
大学题解:何为大学?(二)
1
下列哪项不属于《学记》中大学教育的特点?()C
- A、教育强调一个人生命境界的提升
 - B、大学强调完整人格的塑造
 - C、教育止于知识
 - D、教育强调个人的全面培养
 
2
《学记》中说到不同学年要有不同的境界,其中三年应达到的水平是()。C
- A、离经辨志
 - B、博习亲师
 - C、敬业乐群
 - D、论学取友
 
3
《学记》中的“中年考校”的“中”是“挨着”的意思。×
大学题解:何为大学?(三)
1
古代大学的最终指向是()。D
- A、知识
 - B、建国
 - C、修身
 - D、治国
 
2
人类对万物的认识是通过“类”来展现的。√
3
知类和通达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正确
大学之学与大人之学(一)
1
大人之学的体现不在于()D
- A、人的本质
 - B、“天大、地大、人亦大”
 - C、人普遍的共通的精神本性
 - D、贵族身份
 
2
先秦时期进入“大学”一般需要贵族身份。正确
3
《大学》带有深刻的春秋以前的贵族大学的烙印。正确
大学之学与大人之学(二)
1
儒家强调人的追求、思想和修养上的平等所体现的道理不包括()。A
- A、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
 - B、为阶级社会注入动荡与活力
 - C、儒家的精神来自于历史
 - D、体现了平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渴望
 
2
对《大学》的评价不准确的是()。D
- A、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进步
 - B、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
 - C、是平等精神作为人类的本质价值在历史上的具体体现
 - D、是平民阶级已经征服贵族阶级的标志
 
3
《大学》对于传统有一种深刻地、彻底地继承。√
《大学》的聚讼
1
《大学》的聚讼是由谁开始的()?B
-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阳明
 - D、程颐
 
2
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D
- A、郑玄
 - B、司马光
 - C、章太炎
 - D、以上都是
 
3
“错简”是指古书中文字次序错乱。正确
在明明德:“在”的内涵
1
“在止于至善”一句中关于“止”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
- A、有“朝向”之意
 - B、“趾”的本字
 - C、本义是“脚”
 - D、是“终止”的意思
 
2
“在明明德”一句中关于“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存”的意思
 - B、和“是”等同
 - C、指精神思想的专注状态
 - D、是一种主体的凝聚
 
3
“明明德”和“亲民”是“至善”的内容。:√
4
“念兹在兹”中“念”和“在”的意思相近。√
明德的内涵与先秦古人的历史记忆
1
《国语》中出现的对“昏德”的描述包括()。D
- A、贪冒
 - B、辟邪
 - C、粗佚
 - D、以上都是
 
2
对“明德”的理解正确的是()。ABC
- A、先秦古人讲明德着眼于君道
 - B、先秦的明德就是明德之政或明德之治
 - C、明德的反义是昏德
 - D、“德”一直是褒义词
 
3
“在明明德”中第二个明是“照明”的意思。×
4
古人对“明德”的向往其实也是期待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规范能规范、清晰地掌握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明德的依据——天命
1
古人将天命义理化,体现的道理不包括()。D
- A、为期待的品质和道德的准则找到依据
 - B、使明德具有必然性特点
 - C、导人向善
 - D、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2
古人认为“明德”的根源来自于自己。×
3
天的伦理化实质是我们对天的重新发现。×
明德的主体——君主
1
体现了明德的君主有()。D
- A、尧
 - B、舜
 - C、汤
 - D、以上都是
 
2
明德在阶级世界中现实与想象的政治载体是()。B
- A、文人
 - B、圣王
 - C、平民
 - D、先哲
 
3
传统的“明德”有什么特点()?ABCD
- A、属于贵族
 - B、实质是一种政治的理性
 - C、以天命为依据
 - D、以贵族为主体
 
明德在《大学》时代面临的危机
1
据顾炎武的《日知录·周末风俗》记载,春秋战国之变的体现不包括()。A
- A、春秋时的战争无矩到战国时的有序战乱
 - B、从春秋的礼信到战国的权诈
 - C、春秋的祭祀和聘享在战国被取消
 - D、春秋时宴会赋诗到战国时期消失了
 
2
战国时礼崩乐坏,《大学》认为重建明德的任务落在了哪家学派身上?()C
- A、墨家
 - B、法家
 - C、儒家
 - D、道家
 
3
关于传统明德的崩坏的记录可以从《日知录》中窥得一二。√
      
